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南京供卵试管中心 > 联系我们 >

第3371回:谢氏南社明清古村,陈氏塘角粤韵乡愁

2023-11-11 14:30

黃劍博采风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uang ,Jumbo Heritage List

第3371回:谢氏南社明清古村,陈氏塘角粤韵乡愁

离开洪圣宫古村之后,我沿途更看更多的红砂岩墙基和清水砖墙等砖石混结构的民宅,还经过一座壮观的门楼,很多民宅门口摆放着很多盆栽,附近还有一处田边村,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52:中坑村王氏大宗祠明德堂是当地的建筑精品,在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二进内有一个四柱三间柱出头式牌坊,中柱高7米,边柱高5.86米。牌坊上题着“閍陈作肃”,为嘉庆十四年所立。在前庭院立这样牌坊是有特别意义的。

牌坊是封建社会皇帝给有贡献的人立的一种碑,用来记载这个人的功绩。明德堂王氏大宗祠是石排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

我又经过了广东科技学院松山湖校区,到达石排湿地公园,真是一脚踏入清凉世界,东江的南岸,贯穿石排的燕窝村至田边村河岸,是石排湿地公园。在阳光下一走入江边湿地,就像进入清凉的世界,绿树遮阴,清风迎面,暑气全消。

可以骑行,延绵的绿道,一路树荫,十分惬意。绿道逐渐延伸,靠近到河岸,视野疏朗开阔,空旷怡神。一路都是绿丛与天空相伴。绿道两侧有大面积的绿草地,可以野餐。湿地公园里的绿植多元,黄槿、水翁、落羽杉、苏铁等约60个花木品种,想孩子感受自然,开阔眼界,来这里就对了。

东莞的绿化做得非常好,沿途经过很多湖泊和河道,污水处理厂也修建得非常漂亮。燕岭湿地公园过去通过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规划,建立起了“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这一深度净水系统,

主要通过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物理、化学、微生物以及植物吸收等作用,深度净化南畲朗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最终使地表劣Ⅴ类污水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实现污水由“浊”变“清”、循环再生利用。

如今,该公园有水生植物超过60种,可观测到的鸟类有100多种,碧水清流、诗情画意的生态廊道,聚集人气并激活碧道的生态、文化、经济功能,每天吸引众多市民在此踏青游玩。

东莞燕岭湿地公园也是一个踏青的好地方,阳春四月,春意盎然。跟随着春天的步伐,踏青石排燕岭湿地公园,眼前的公园河涌交错,碧波荡漾;绿草如茵,满眼青翠;水松尚未转青,一抹啡红,点缀着园林。

漫步在松山湖生态园燕岭湿地里,周边绿树环绕,湖水清澈,耳边响起连绵不绝的虫鸣鸟叫,半山春色半山湖的生态画卷跃然入目。碧道既是一条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也是留有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结合生态园的自然生态定位,松山湖通过修复优美水生态体系,在燕岭湿地公园打造起长度约30公里的自然生态型碧道。

穿过古道,我又来到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53:塘角村松侣公祠,这里有一个非常宽阔的大池塘,塘边修建的石围栏,大部分红砂岩墙基和清水砖墙等砖石混结构的民宅多是维修过的,

塘角村位于茶山镇东北部,东南边与南社村相连,东北边与东莞生态园接壤,距镇中心2.5公里,面积2.83平方千米。始建于宋朝末年,陈氏祖先从广西苍梧迁至本地,

因在塘上建阁而居得名,聚落沿山呈曲尺形分布,建筑多为砖混楼房结构。塘角村坐落于南畲朗旁边,属于丘陵地带。分为塘一、对塘、围面、塘四4个村民小组。

塘角村原名“塘阁”,因阁与角同音,今名塘角。据陈氏始祖墓碑载“……(陈应甲)见其山水清秀,乃择地置田,筑室凿池,池上建阁以居,因名之曰‘塘阁’。”

塘角村村民以陈姓为主。塘角陈氏始祖陈应甲,字廷魁,号巨生,是江苏建康人陈云庄第四子。陈云庄,宋乡荐,授广西苍梧令。在南宋理宗初年,陈应甲举孝廉,宝祐三年(1255)登进士,由广西苍梧迁至广东南雄,任南雄府郡守。

后为避时乱,他和四个儿子一起定居塘角。其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陈用,宋乡荐授湖南转运使;次子陈英,宋授田州佥判;三子陈彬,宋授承信郎;四子陈敬,宋授临安别驾。

2015年末,塘角村有户籍人口2014人,外来人口5400多人。80岁以上老人94人,年最长者96岁。本地居民均为汉族,属于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茶山话。有港澳台同胞约410人。

陈氏家族,源远流长;祠堂文化,根深叶茂。悠久的中华陈氏,孕育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祠堂文化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遗存,根植于久远的神州大地,蕴藏于深厚的华夏文明之中。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54:塘角村陈氏宗祠崇本堂位于塘角村中心的陈氏宗祠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进三开间两天井,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曾经用作塘角小学办学使用,现仍作宗祠使用。光绪三年(1877)重修,1996年重建。陈氏宗祠门上匾额“陈氏宗祠”,时间“康熙庚午季(1690年)季春谷旦”,

题款人“福建建宁府寿宁县知县、十一世孙光胤顿首”。大门两边挂“太邱门第,颖水家声”清代楹联。

头进和二进之间有一座牌坊式仪门,上书“霜台重望”,中悬陈伯陶光绪壬辰科(1892)“探花及第”,不知塘角陈氏是否与中堂凤涌陈氏是否为本家。二进为崇本堂,三进为祀堂。

祠堂松侣公祠、介轩公祠均始建于清朝初期,2012年重建。南野公祠,始建于清朝中期,2000年重建。悦怡公祠,也始建于清朝中期,1997年重建,位于对塘村小组。这些建筑经过修缮后,现作祠堂使用。孟轻公祠,始建于清朝末期,位于塘角村中心,现在空置。

塘角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在尚存数十间,因年久失修,多数荒废。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是陈海林西式洋楼。陈海林,以前曾任九龙海关关长。九龙海关是深圳海关的前称,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陈海林西式洋楼有新旧楼之分。旧楼在塘角村中心,占地面积142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曾作塘角民兵总部。新楼在塘角村南面,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23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作塘角农会,1955年改为塘角幼儿园。

塘角村曾建有塘溪古庙(大王庙)、观音庙、车公庙等。行走中,我们发现村中尚存一座简陋的福德宫,庙内供奉着大王(洪圣公)、观音、土地塑像,黑黝黝的门口昭示着香火的旺盛,还在村头菜地里发现一块残损社稷神像。新我国成立前,塘角村有一习俗,每三年打一次斋。届时,宗亲齐集,非常热闹。至今,每逢春节、清明、重阳等节及每月初一、十五日,村民前往土地庙烧香拜祭,以祐平安。

据塘角村民介绍,村北面曾有明代塘溪古庙,面积约1000平方米,庙里有7层高的文昌塔,高约27米。相传神话中文昌星君掌管着天下的功名、禄位大权。因此,文星是深受文人崇拜的星宿,当年塘角村建造文昌塔,不言而喻,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祝愿文昌星君保佑塘角村文化昌盛,多出功名,多出人才。说来也是巧合,自文昌塔建成后,塘角村人才辈出。

历史上,塘角陈氏名人除始祖陈应甲及四个儿子外,首以陈光胤为荣。陈光胤,明代崇祯年间(1627-1644)特用(特赐)进士,任福建建宁府寿宁县知县,特赐兵部主事,其陈若雾以子光胤累赠兵部主事。另一位村中名人为民国时期曾任九龙海关关长陈海林。尚有清代富商陈锡祚,东莞同乡会副主席、副会长陈景流,原珠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景棠等。

近年来,塘角村紧抓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使集体和私营企业逐年增加,现有标准工业厂房面积50万平方米,有“三来一补”企业11间、合资企业2间、独资企业7间、私营企业20间、个体企业43间,形成了玩具、制衣、电子、五金、纸品等多个行业。

塘角村注重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工商配套设施,先后规划建成了休闲广场、社区医疗、银行、商场、小学等配套设施,形成良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不过近几年塘角村的工业区已经很凋敝了,我看到很多老出租屋显示当地以前是属于茶山京山派出所管辖,离开古村之后,徒步经过塘角围面工业大楼,茶山配气站,东莞绿恒纸制品有限公司,香港东尚实业和宏阔试验设备厂,一些工厂在场厂门口摆放着招聘信息。

尽管只是四月,但烈日当空,气温迅速升高,我快步走到了传说中的南社村,广场旁边是公共厕所,一株大树从男厕所屋顶穿出来,极有创意,如今这里已经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景点了,我走到大门口,先要购买门票,现在去哪里都要防疫打卡了,我扫码就显示了13:32分我抵达了南社明清村落。

在这里,感受时光静止的样子。

800年岭南古村是怎么“活”过来的?让我们探寻粤韵乡愁。

闻香品茶,观一溪净莲,啖一件百岁糕点,尝一席丰盛家宴,赏一道古村美景。

南社茶馆坐落于南社古村落景区内,这里有丽江的风情,却没有丽江的喧器;这里有秦淮的灯火,却没有秦淮的风尘。

红砖墙,青瓦房,桂花飘香,藤儿爬满窗,无论是休闲度假还是古村访友,南社特有的质朴宁静,都会让人难舍离开。

孝德文化、斋醮文化、粤剧文化、农耕文化……在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南社明清古村落迸发活力,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南社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基因,推出老人免费吃斋宴敬老活动,南社明清古村落距今800多年历史,于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8名进士,14名举人,享誉“古代进士村”盛名。 现存祠堂32间,古民居250多间,保留了明清时期大量石雕、砖雕和木雕等。

得益于这些结构脉络的有机串联,一排排规整划一、肃穆森严的各式宗祠拔地而起,蔚为壮观。这些宗祠乍看上去,无论是造型设计和整体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明显差别在于祠堂的庙号以及大门两边的楹联,以及一些体现祠堂内涵的细微之处。宗祠因美好愿景而设立,最主要的初衷还是缅怀祖德,同时也是祈望祖宗庇佑后辈生活。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遍走岭南粤东、粤西和东莞的村落,几乎有村必有祠,祠堂实在是了解乡土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风景线。村中百岁坊是南社古村落又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致。与以供奉谢氏历代嫡庶祖先为主的宗祠、房祠(支祠)、

家祠(家庙)不一样,百岁坊供奉的主要是谢氏先祖配偶。因此,这又是一座极为少见的女祠。百岁坊是男权社会里忠孝感恩精神的集中展现,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年),是当时东莞县令准许南社谢氏族人为几位先祖年逾百岁的妻子而建的祠堂。

除了谢氏大宗祠和百岁坊这种宗族类的祠堂建筑,南社还有不少家庙。其中最为出名的是谢遇奇家庙。谢遇奇是南社鼎鼎大名的一品大员,清同治四年进士,后随左宗棠到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回广东后任两广提督。

家庙建筑用料相当讲究,四根花岗石柱整条高达4米左右。门厅前墙门面全部用花岗石砌筑,梁架的斗拱、柁墩雕工精美、装饰华丽,是南社村所有建筑中质量最好的一座祠堂。

此外,南社的书院也是颇有特色。清光绪二年武进士、礼部主事谢元俊所有的资政第就是其中的代表。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的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门窗装饰木雕栩栩如生,堪称难得的艺术精品。南社之所以有如此多建筑精品荟萃,皆因南社人杰地灵。

拜谒过南社古村落各大宗祠,作为金石书法爱好者,每一座宗祠的大门及里厅都镌刻着各式楹联,据初步统计总共达两百余副楹联。比如,谢氏大宗祠正大门上的楹联为“乌衣世胄,玉树家风”,此联正是将氏族渊源和文化使命书写出来。

“乌衣”,即秦淮河畔的乌衣巷,是六朝时期东晋宰相谢安所在望族居住的地方,“世胄”,即世家,隐喻南社谢氏族人为六朝谢氏贵族的后裔;“玉树”,源于东晋“芝兰玉树”的典故,也是谢氏的代名词。此联置于谢氏大宗祠的正大门,无疑可以充分激发南社谢氏族人的宗族自豪感,起到了追宗溯源、远播家声的作用。

南社明清古村现存祠堂达25间,民居达200多间。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定居南社,历明、清近七百多年发展,谢氏家族兴盛,建成67903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落以寨墙为界。村内以中间长形水池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寨墙、古井、里巷、

牌门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尤能可贵的是未以破坏的明末清初的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以寨墙、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等价值较大。  

民居布局以三间两廊为主,祠堂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家庙则是二进四合院落形式,建筑风格广府建筑文化为主,同时也受潮汕、安徽、湖南及西方建筑文化影响。

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在的头衔非常多,比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景观村落,我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我国历史文化名村,

我国传统村落(实际上只是沿湖的祠堂保存较好,其它靠山的民居依然极为破败,商业化严重),我国乡村旅游模范户(出台审计,重点核查保护资金的去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最美乡村(最是有些夸张了,周边的景观并不是非常协调),广东省旅游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最具史迹典范村落。。。

听闻南社明清古村落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保护范围总面积11万平方米,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本体19处、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7处、历史建筑94处,现存祠堂32间,古民居600多间,保留了明清时期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吸引央视7次聚焦、凤凰卫视专题播报,向全球展示茶山独具岭南特色的旅游魅力。

这是我唯一在东莞参观的需要收费的古村,门票价格是30元,担心是被唯利是图的旅游文化公司承包了,听村长说,“近年来,门票收入每年都在增加,从开始10多万元,现已经达到150多万元,足足增长了10多倍。”我看现在的门票还有涨价的可能。

东莞,广东重要中心城市,是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在大多数人眼中东莞是“世界工厂”,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想法,那你就错了,因为东莞还是一座具有人文历史的城市,在语言、书画、曲艺、民歌、风俗民情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东莞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宗祠,有的不止一座,而是多座,比如这个800年岭南古村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地方,它就是南社明清古村。

“我刚来时村子里没什么人住,而且到处都破破烂烂的。”南社村网红民宿店——隐香某古苑经理刘女士说,2014年她初到南社,村里既不通水也不通电,许多路都被坍塌的房屋掩盖着,经过近两年的修缮整治,才终于有了如今这番精致模样。

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之前北京的一个临时文件强调,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南社村以古村落保护为重点,

通过古村活化、文化挖掘等方式,实现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的华丽转身,历经各种坎坷,探索出一套“南社模式”,为全省乡村振兴古村落保育活化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以前这是一处在地图上遍寻不着的地方。隶属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建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内古建筑众多,四周绿树成荫、地理独特,一派桃花源风光,村庄呈合掌对居,明清期间初显繁荣,人材辈出,为茶山一大村庄。

南社明清民居,这一座座青砖建造的大屋,一条条古旧的深巷,长满青苔的古井上还有被无数次提水的绳子所磨出的凹痕,“百岁坊”,它是为纪念百岁的四位老寿星而建,它飞檐斗拱,古朴壮观。旁边还有百岁翁祠,是一位百岁老人遗命用自己所居这屋改建的。  这里著名的一片高大的建筑群叫资晸邸,是光绪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的谢元俊的府邸。它座落在小丘之腰,石级,栏杆还保持着当年的高贵气派,两廊的花楣精美绝伦,厅中的垂花门镂刻着花卉群鸟,上面的孔雀尾、凤凰头都凸出木外,栩栩如生。 

我们东莞的乡村里,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其中最完整的地方是在茶山的南社。

在走过一段现代化建筑之后,突然好象历史倒退了二三百年,进入了一片明清古村落。这一座座青砖建造的大屋,一条条古旧的深巷,长满青苔的古井上还有被无数次提水的绳子所磨出的凹痕,这一切都仿佛在对我们讲着些远古的故事。

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坊叫"百岁坊",它是为纪念百岁的四位老寿星而建,大家看它飞檐斗拱,古朴壮观,近年来东莞重修祠堂多用水泥,而当地重修这作牌坊时却运用砖木,雕花榫铆,谨依原样,所以极好地保存了当年的风貌。旁边还有百岁翁祠,是一位百岁老人遗命用自己所居这屋改建的。南社这个地方多百岁寿星,也许这儿是一块福源宝地吧。

这里著名的一片高大的建筑群叫资晸邸,是光绪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的谢元俊的府邸。它座落在小丘之腰,石级,栏杆还保持着当年的高贵气派,两廊的花楣精美绝伦,厅中的垂花门镂刻着花卉群鸟,上面的孔雀尾、凤凰头都凸出木外,栩栩如生。

还有一座也是一位进士的家庙,不过这位是武进士,随左宗棠收复甘肃,屡立战功,官至镇南总兵。门额上刻着“光绪辛丑”,这就是这座建筑修建的年代了,而它的风格也是斗拱雕梁,完全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建筑特色。

大家可能要问:“1978年之前这里没糟过破坏吗?”,这就不得不说一说当时南社书记的远见灼识了,当时他挡住前来拆屋的红威兵,说:“这些古屋、祠堂都是纪念先人的地方,先人披荆斩棘,创造了良田沃土,这样战天斗地,不畏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创业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光大的吗?”一习话说得那些年青人哑口无言,这些古屋才逃过了一场大劫难。

到改革开放后,东莞农村富裕了,到处拆旧屋建新楼,南社人又一次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他们也建新楼,但他们是迁址而建,完整地保存了这一片可贵的古建筑群。我们今天参观南社明清民居,在享受历史、艺术的同时,还享受着南社人的余荫。

昔日寂静的东莞茶山镇南社村突然沸腾起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30多人对着这里上百间明清古建筑群落兴趣盎然。好奇的村民兴许还不知道,几年前用来圈牛、堆柴的祠堂竟然成了“国家级”宝贝。经专家组的考察论证,这些融家庙、水坊、古井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不仅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还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区水乡居民生活状况的鲜有的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南社村早两年就有三间建筑精致的祠堂被列为东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均是著名的明清建筑,即“家庙”祠、“百岁坊”祠、“谢氏大宗祠”。令人想不到的是,南社村仍有不少有特色的宗祠、成群的明清古建筑民宅“偷偷地”隐藏在村中而没被注意,这一次,随着国家文物局考察组的到来,终于露出了“真”容。据悉,这次又发现保留完整的宗祠25间,书房多间,明清特色民宅100多间,堪称古建筑群落“现世”。东莞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古民居在东莞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专家称,南社村的古建筑群与“客家围”、“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每一民居都单家独户称“家庙”,“家庙”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最具特色的是“家庙”的建筑,多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檐下如斗拱,门额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记者在现场看到,上百间民居错落交织,在密集的树丛中闪现着古典的韵味。“家庙”门楼上无论是动物还是花鸟的木雕、石雕全都栩栩如生,对着这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精品,在场的专家无不赞叹。

令人遗憾的是,南社村个别“家庙”、祠堂被后代“重金装修”后改变了其古色古香韵味,成了颇为现代的“祠堂”,例如过去祠堂里的麻石或红石板地被换成了花岗岩、大理石。有些祠堂还堆放着杂草。据悉,部分祠堂两年前还被村民用来圈牛。随着这次古建筑群落的现世,东莞市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并准备把它开发成“珠三角水乡古建筑群落旅游区”,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着手总体规划,南社村委会也表示每年投资50到100万元建设好这片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

近年广东工业化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东莞,相传因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后,具悠久的历史背景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从150多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到抗日战争时期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东莞几乎贯穿了整部我国近代史。而位于南粤历史名城东莞境内的南社村,由于村内南粤古建筑众多,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村落面貌及民俗特征,是这座文化名城上的一颗璀璨宝珠。

“这祖先留下的宅子,即使是塌了,也没人敢动。”南社村主任谢柱成望着眼前几幢坍塌破败的古宅,话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曾经南社村的大部分古建筑都是这般景象,“村民不愿在村里住,游客来了也只能看看祠堂。”

谢柱成口中的明清古建筑群,村内现存近11万平方米,始建南宋,有800多年历史,是东莞市乃至岭南地区广府农耕文化特色古村落,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明清古村落之一。

早在2000年,茶山镇晸府便开始有针对性地保护这座古村。2005年,南社村成功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次年,村内19处建筑本体申请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

然而,本该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传统古村,却因缺乏科学的保护体系,成了另一副经年历久、房屋破败的样貌,国保单位的存在反而成了村庄发展的羁绊。“与其他村不同,南社村许多地方都不敢随便改造。”在谢柱成看来,因为村里有国保单位,各项工作实施起来都畏手畏脚,宛如博物馆的清洁工,生怕一不小心便打碎了精美的艺术品。因此,对国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导致村内其余基础设施、古旧民居缺乏维护,而资源分配的倾斜,也进一步阻碍了村落本身的发展。

古村要保护,也势必要发展。为此,2014年南社村找来了广州大学相关专家,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设计方案,最终提出“分类分级保护”的方式,将国保单位与普通建筑区分开,不同类别的建筑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修缮方案。

“红粉石、青砖、素瓦……在南社村改造过程中,这些传统元素统统都保留了下来。”作为南社古村保护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茶山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党支部委员李某军对村里的一砖一瓦都如数家珍,“风貌建筑要最大程度统一风格,尽量采用老材料、老手艺,特别是一些微景观更应该保护好。”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之下,南社村不仅古村建筑得以很好保护,整个保护区里的小公园、厕所、水塘、道路等都干净整洁,设施摆放井井有条,村落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即便走在村子外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房屋也都保存完好,“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些原有的东西才是我们当地人的根。”谢柱成感叹道。

群众从陆续离村到再现生机,村落的主体是村民,乡村治理要建立长效机制,离不开内部村民的自主参与。然而,由于多年来房屋破败、道路坑洼、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南社古村村民陆陆续续搬离村子,留下为数不多的老年人,如何让村民参与进来成了一道难题。

第3372回:斋醮绞寮古法制糖,活化利用空巢茶山


参考资料

标签: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30 南京供卵试管中心 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